机芯越复杂,腕表越豪华。陀飞轮就是最好的例子。没有人能拒绝欣赏它飞行的快乐。
毕竟如果按照「腕表的价格约等于一个季度的收入」来计算,怎么也得年薪300万左右才能不太费力地入手陀飞轮表。
陀飞轮的热潮,是从2000年左右才开始的。据统计,在2004-2005年的两年时间里,共有117款新的陀飞轮腕表面世。
高级腕表品牌一窝蜂跑去研究陀飞轮,但它的价格可一点儿都没打下来——大多数瑞士制造的陀飞轮腕表起价约为30万人民币,标价超过七位数的也不少见。
这是江诗丹顿官网上仅有的几款有标价的陀飞轮表之一。大多数陀飞轮表款都标注了「价格应要求提供」——这通常意味着更贵。
比如Jacob&Co.天文陀飞轮腕表Astronomia Tourbillon。我从这款表里看到了品牌创始人Jacob Arabo的野心——他要在腕表里装下一个宇宙。
你以为这就到头了?一向招摇的Jacob&Co.还推出了Astronomia Tourbillon Baguette钻石版本,表盘和表耳上一共镶嵌了342颗钻石,重16克拉,售价100万瑞郎(约708万人民币)。
陀飞轮,与三问报时、万年历并称「三大复杂功能」。无论是对于高级腕表品牌,还是对于制表师个人而言,陀飞轮都是证明其能力的基准。
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陀飞轮究竟是个啥东西,何以称为「复杂功能」?为什么陀飞轮表这么贵?
陀飞轮,音译自法语「Tourbillon」,是一种机芯擒纵结构的一种变型。
虽然颜值高,但陀飞轮不只是个用来「观赏」的东西。在手机甚至是腕表还未普及的年代,陀飞轮的存在真的很有必要。
下图是一个正在工作的陀飞轮。在现代设计的腕表当中,通常会在表盘上开一个洞,里面不停旋转的这个圆形飞盘,就是陀飞轮。
相信对机械表略有了解的朋友们,大致知道陀飞轮的作用是为了抵消地心引力对机芯走时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地心引力会影响机芯?陀飞轮又是怎么「抵消」的呢?这就要从机芯的原理讲起。
首先,机械表的机芯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发条盒、一组齿轮、和一个调节系统。调节系统则包括擒纵机构、摆轮和游丝。
摆轮与螺旋状游丝连动,接受来自擒纵叉的动力后,摆动进而造成游丝缩张,最大的作用是控制主发条动力释放的速率。
而摆轮进行圆周形的往复运动,将时间分割为相等的单元。这就是机芯走时能否精准的关键。
20世纪初腕表才普及开来,在这之前是怀表的时代。因为怀表一般会长时间垂直放在口袋里或者挂在脖子上,地心引力会影响擒纵机构和摆轮摇摆的速度,引发误差。
别看只是这点微不足道的地心引力,对机芯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一般怀表平均每天的走时误差多达十几分钟,很耽误事。
为了解决地心引力的问题,1795年,瑞士著名钟表大师「Abraham-Louis Breguet - 亚伯拉罕・宝玑」发明了陀飞轮。
他聪明地想到,既然擒纵系统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那就将整个擒纵装置安装于每分钟旋转一整圈的活动框架内。所有误差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从而互相抵消。此外,摆轮轴在其宝石轴承中的接触点一直在变化,也能确保润滑效果更佳。
这一堪称奇思妙想的设计,把怀表十几分钟的误差控制到了5分钟以内,极大地改善了怀表的精准度。
1801年,宝玑获得了官方机构授予的专利权,有效期十年,命名为「Tourbillon - 陀飞轮」。
陀飞轮装置的原理精妙无比,但极难制作。在整个19世纪,陀飞轮一直非常稀有。陀飞轮的发明者宝玑,一生也就只做出了35枚陀飞轮怀表。
而由宝玑亲自制作的陀飞轮怀表,因为其稀有性和历史意义,价值难以估量。比如下图这枚怀表,据考证是宝玑的第三枚陀飞轮作品,之前的主人是波兰贵族StanisławKostka Potocki。2014年,它在佳士得以935,442美元(约人民币605万元)的天价成交。
宝玑发明的陀飞轮,不仅改善了计时怀表的精准度,也为制表界提供了最精密的复杂制表装置之一。而后来的制表师们将陀飞轮一直在改进,挑战着高级制表工艺的极限。
陀飞轮表以极度精准著称,在石英表以及电子表问世之前,号称运行几十年只误差一秒。
宝玑发明的陀飞轮,本身是用于怀表上的。到了20世纪,腕表登上了历史舞台,如何把陀飞轮缩小,小到能装进腕表的表壳里,成为了制表师们的下一个挑战。
因为腕表戴在手上,而手的运动是多方位的,它并不会像怀表那样从始至终保持垂直的状态。因此地心引力对于擒纵机构的影响是很小的。
加之新技术的发明——比如更清晰的视野,更精准的零件,即便没有陀飞轮的普通机械表,也能够把每天走时的偏差控制在几秒钟之内。
现如今,无论是不是带有复杂功能,大多数瑞士制造的高级机械腕表都通过了「瑞士天文台认证」(也就是COSC)。这一认证要求机芯的日平均误差在−4 ~ +6秒之间,日常使用已经足够精准了。
今天的陀飞轮更多是工艺与艺术的象征,而非功能。虽然没啥实际用途,但是摆在表盘里就是一种奢侈。
现代的陀飞轮装置结构通常是在一个移动的框架内部,安置机芯的调节机构——即平衡摆轮、摆轮游丝和擒纵装置。不停转动的陀飞轮带动调节机构进行有规律的360度旋转。
但是在这小小的陀飞轮里,却有着多达60个左右的零件,材质是铝和钛等轻质金属。制表师有一套特殊的工具,专门用来纯手工制造陀飞轮。
举个例子,制作一枚「A. Lange&Söhne - 朗格」的Tourbograph Pour le Merite陀飞轮计时机芯就需要18个月的时间。它是世界上首枚集一分钟陀飞轮、芝麻链传动系统和双追针定时器于一身的机芯。
芝麻链传动系统,看上去像一个微缩版的自行车链子,只是它特别小,每个链节横切面的尺寸为0.6 x 0.3毫米,还不如一粒芝麻大。而如果算上芝麻链上的每一个链条,整个机芯的零件数多达1320个,组装起来极为费时。
江诗丹顿的2160/1自动上链陀飞轮机芯同样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透过透明表底盖,能够正常的看到机芯上繁复的鱼鳞状日内瓦波纹,动力存储80小时。
这款陀飞轮融入了品牌标志性的「马耳他十字」,陀飞轮框架上有小秒针显示。陀飞轮横杆以全手工打磨倒角修饰,仅这一零件的打磨就需耗时近11小时。加上22K金质喷砂边缘式摆陀,细节精致无比。
起初,陀飞轮的数量非常稀少,因为它所需的零件太小,难以生产。并且只有经验充足的制表师才能将其组装。
随着科技的发展,零件生产与装配都变得更容易,陀飞轮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慢慢的变普遍。大多数瑞士高级腕表品牌都有陀飞轮表。但这都不影响它仍然是高端和奢侈的。
根据结构细分下来,还有双轴陀飞轮、三轴陀飞轮、飞行陀飞轮、双重和四重陀飞轮等。而这些几乎只会出现在贵到咋舌的限量款上。
1977年1月,Anthony Randall发明了双轴陀飞轮,并为其申请了专利。1980年,Anthony Randall在马车钟里安装了一个双轴陀飞轮,现存于美国。
直到2003年,双轴陀飞轮才被应用到腕表上。它的特点是绕两个轴旋转,两个轴均每分钟旋转一次。
整个陀飞轮由特殊的恒力机制提供动力,被称为「Remontoire」。德国制表师Thomas Prescher发明了恒力机制,以均衡摩擦和重力的影响,始终向双轴陀飞轮的振动调节系统施加均匀的力。受力均匀,走时自然也就更精准。
三轴陀飞轮也是由德国制表师Thomas Prescher首创。顾名思义,三轴陀飞轮围绕着三个独立的轴进行转动。
这款陀飞轮以镂空的保持架为中心,同时在三个轴上旋转,形成了一个四臂旋转平台。第一条轴完全旋转需要60秒,与传统单轴陀飞轮一致。第二条轴是2.5分钟旋转一圈,第三条轴是10分钟。
不同的形状,不同的速度,这款表的陀飞轮在分秒不差的运转中,给人以独特的机械美感。
飞行陀飞轮诞生的时间算得上是比较早。1920年,德国制表师Alfred Helwig设计出了飞行陀飞轮。这种陀飞轮不是悬吊在顶部和底部,而是悬吊在悬臂上,仅从一侧支撑,减少了遮挡,观赏性更高。一般飞行陀飞轮都会被直接用作秒针。
双重陀飞轮,就是把两个陀飞轮用差速器连接在一起,调节它们之间的运转,令走时更加精准。
比如这枚宝玑Classique Double Tourbillon 5345,两个陀飞轮分别配备一个发条盒,完全镂空。它们在自转的同时,还会随着时针每12小时公转一圈,复杂程度令人惊叹。这款腕表标价651,000美元(约人民币421万元)。
表面上看它是左上和右下两个陀飞轮构成。但它们分别由两个嵌套的陀飞轮笼组成,并且都与差速器相连,所以其实这款腕表是有四个陀飞轮的。腕表的两个表盘上分别显示不同时区的时间,左下方旋转的地球提供24小时通用时间显示。
在今天看来,陀飞轮的实际意义其实很小,小到可忽略不计。这是属于手机的时代,陀飞轮努力保持精准的几秒钟,显得有些不值一提。
整个机械表行业都已经转型成为奢侈品,陀飞轮更是如此。与功能性相比,如今的陀飞轮表因为其昂贵的价格,更像是一种宣告身份地位的符号。
那小小的笼子里旋转的陀飞轮,是对时间分秒流逝的见证。它再次证明了这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永远都不可能被抛弃消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下一个紫金矿业,利润增4000%,市占率第一,600026护城河极深!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苹果产品设计师Molly Anderson:iPad背面未来可能会采用横向logo
华为儿童手表 5 新耀版上市:离线 元,荣耀 MagicBook Pro 16 独显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