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受世界经济发展、高温限电、能源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机构不断下调经济稳步的增长预期。面对挑战,我国科学统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波动中回稳向好。报告期内,我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依照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我国“碳排放30-60目标”将重构能源产业格局,为公司发展带来新机遇。
公司长期聚焦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业务,主要为能源生产及利用提供高端装备及相关服务。产品与服务大范围的应用于新能源、储能、清洁电力、水电等新能源领域,以及电站改造、冶金冶炼、石油化学工业、建材等传统能源综合利用行业。双碳目标快速推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公司抓住机遇,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积极地推进企业向分布式综合能源制造与服务企业转型,积极在“新能源+储能、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综合解决方案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公司已初步形成“风光热电储一体化”新能源发展格局,为客户提供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形成新能源产品生态。公司坚持市场和技术创新发展,深耕“新能源+储能、传统能源综合利用”领域,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公司高质量创新发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能源电力行业深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供给结构持续改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趋势明显。非化石能源逐步规模化接入新型电力系统,对能源装备提出更加高的要求。以风电、太阳能、光热为代表的新能源成为电力增长主体,“风光热电储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
据国家能源局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22年风电新增并网装机约3,763万千瓦,较2021年同比下降21.2%,主要系市场供给能力、风电机组快速升级以及行业技术迭代影响交付等因素所致。2022年全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其中陆上风电累计装机3.35亿千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3,046万千瓦。2022年,国内风电整机招标规模迅速增加,风电新增招标98.5GW, 较去年同期增长82%, 陆上新增招标83.8GW,海上新增招标14.7GW。“十四五”期间风电规划总量超过338GW,随着“十四五”进入下半程以及风力发电的性价比提升,2023-2025将迎来风电产业的新上行周期,据中电联预计,至2023年底我国并网风电容量有望达4.3亿千瓦,以此推算我国2023年新增风电并网装机量有望超过64.5GW,同比增71.4%以上。随国家“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以及风电产业降本增效的持续发展,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电力能源布局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体现,未来风电行业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
根据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我国 MW 级以上规模含汽轮发电机组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梳理统计,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 588MW ,在全球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中占比 8.3%。2022年我国新增规划、在建、光热项目32个,光热装机规模达到3610MW,较2021年新增装机规模超3倍。2022 年下半年,我国光热发电产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吉林、西藏等省区,以“光伏(风电)+光热”组成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基地模式,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新业态。光热电站既可以作为清洁能源提升新能源发电比例,又可以起到类似于火电的稳定器作用,被重新定位成集“发电、储能”为一体的技术,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光热电站规模扩大,有望成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实现跨越式增长。
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储能产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预计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从2020年的3.28GW到2025年的30GW,未来五年,新型储能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5%。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截至2022年底,中国储能总装机规模达到59.4GW、同比增长37.296%,当年新增16.1GW、同比增加109.1%,新型储能新增装机7.0GW、同比增长191.6%。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增速大幅领先全球,在能源转型持续深入、能源稳定供应需求明确、储能项目经济性显现等因素的推动下,国际与国内、户储和大储呈现需求共振,预计储能市场步入高景气度赛道。
在风电领域,公司液压润滑流体控制系统中的润滑系统、液压系统、冷却系统及集成在风电领域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效应,公司同整机制造商、业主单位合作密切。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加速海上风电、大功率机组和高附加值产品应用及国际业务拓展。
在新能源储能(风、光、热)、工业储能、电力电站等领域,公司为客户提供储能系统集成、储热系统、换热系统、储能温控、发电系统的润滑系统、液压控制、电控等产品,以及基于上述核心设备的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储能集成服务具备长时型和成本端优势,运行时间可长达6~12小时,已在东汽10MW二氧化碳储能项目、多个电站调峰调频灵活性改造等重大项目中成熟应用。公司液冷产品已在工业、风电领域成熟应用多年。在储能、数据中心、云计算、算力设备、通信网络、电力电网、电源转换等领域公司为客户提供液冷产品和温控节能解决方案,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增加、液冷储能装机成为技术发展主流。
2022年,我国新增火电装机容量4471万千瓦,同比下降9.5%。按照《“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约30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39%左右,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指出“十四五”期间煤电机组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实现灵活制造规模1.5亿千瓦,“三改联动”节能改造需求上升。而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火力电站升级改造不仅针对传统燃煤发电站,生物质发电也是重要的转型升级方向。随着冶金、石化行业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的推进及生物质发电的投产,行业将保持稳定发展空间。
2022年7月,《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节能提效作为满足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优先来源,大幅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推进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统化。根据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数据,在煤炭、钢铁、有色、化工、水泥、建材、石化等行业,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至67%,其中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占余热总资源的60%。目前我国余热资源利用比例低,大型钢铁企业余热利用率约为30%~50%,其他行业则更低,余热利用具备较大提升潜力。除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外,在节能减排指标的约束下,我国余热锅炉市场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公司紧扣国家“双碳”能源结构调整机遇,为客户提供以余热锅炉、压力容器、清洁能源装备、储能设备为核心的清洁能源利用整体解决方案。未来将加强动力锅炉、压力容器、高效换热器、储能设备等的技术优势和装备能力,创新协同,强化在电力、玻璃、冶炼等行业的应用,积极推进光伏、光热、储能、氢能、分布式综合能源、生物质等新能源应用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开拓EPC/EMC等业务。
液压件是“中国制造 2025”核心基础件,属于工业强基工程中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也是国家推动自主化发展的重点产品之一。“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到 2025 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 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报告期内,公司收购欧盛液压25%少数股权,欧盛液压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稳步推动液压元件化、智能化、精密化战略,将继续在核心元件、关键辅件,包括液压马达、液压阀、蓄能器、过滤器、换热器、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元件方向延伸,加强公司自主研发的元件产品认证及专利申请,在扩产基础上持续强化同行业龙头客户合作。
公司液压润滑流体工业技术服务应用广泛,包括传统工业和新能源行业都有较多应用。应用领域方面,传统工业如建材、冶金等行业应用相对稳定,新能源行业如风电、光热等未来五年将有较大市场空间。从海外成熟市场来看,运维服务长合约模式大势所趋,预计国内运维服务模式趋向完善,行业价值链重心由设备端逐步转向服务端,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将超千亿规模。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工业设备预测性健康管理PHMS和智能运维服务拓展。
目前国内数字化供应链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不断向各个工业应用场景渗透,在工业生产工艺优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纵深协同等方面都初步显现了应用价值。依托供应链纵深协同,工业互联网平台可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订单、生产能力、库存物资等信息的实时交互,实现供应链生产计划、仓储物流配送的精准对接、快速响应和柔性供给,提高产业链整体协同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川润物联数字化供应链平台1.0正式上线运行,智造产业园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建筑面积达6.5万㎡;园区以工业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为核心,聚合中小微企业产品、产能资源,以“线上+线下”模式,构建智能化协同制造现代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工业品及生产资料展销、智造、仓储、配送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形成了川南生产资料供应链服务与工业互联网的运营平台。
公司长期深耕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业务,主要为能源生产及利用提供高端装备及相关服务。产品与服务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储能、清洁电力等新能源领域,以及电站改造、冶金冶炼、石油化工、建材等传统能源综合利用行业。双碳目标加快推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公司抓住机遇,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积极推进企业向分布式综合能源制造与服务企业转型,积极在新能源+储能、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的综合解决方案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公司已初步形成“风光热电储一体化”新能源发展格局,为客户提供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形成新能源产品生态。面对机遇和挑战,公司坚持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迎接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销售收入及在手订单均保持了稳步增长。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 169,863万元,同比增长10.92%。
公司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业务以液压润滑流体控制及系统解决方案、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为主要载体向产业价值链上下游延伸。液压润滑流体系统是重装备实现精准控制、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基础装备,公司基于 30年液压、润滑、冷却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的应用经验,结合数字化技术、新材料和新艺应用及全球30多万台套设备运行经验,创新应用传感技术与物联技术,为客户提供风电、光热、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领域以及传统能源利用、工业领域的智能化、高可靠、长寿命的最佳流体控制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公司液冷产品已在工业、风电领域成熟应用多年。在储能、数据中心、云计算、算力设备、通信网络、电力电网、电源转换等领域公司为客户提供液冷产品和温控节能解决方案,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增加、液冷储能装机成为技术发展主流。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主要为各类动力锅炉与换热类压力容器,是电力、储能、光热、电站改造、冶金冶炼、石油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的核心艺装备。公司专注于各容量等级电站锅炉、余热锅炉、压力容器、高效换热器、储能装备的研制开发和系统解决方案,30多年来持续为客户提供技术领先、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能源装备和解决方案。在储能领域,我们加速布局多元储能,在熔盐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电化学储能等多路线积极布局。在液压润滑流体控制及系统解决方案、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公司为客户提供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形成“风光热电储一体化”新能源产品生态。
工业服务为流体工业技术服务和数字化供应链智造服务。液压润滑流体业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液压润滑系统技术服务、智能运维服务、设备预测性健康管理服务、设备全命周期增值服务、站式服务平台等。通过专业的智能润滑检测和预诊断,为客户提供设备预测性健康管理,避免重故障的昂维修成本及事故停机损失,保障客户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升设备寿命和运行效率,降低综合成本。数字化供应链智造服务依托自身30年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发扬区域端装备产业竞争优势,以产业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数字化技术为核心,聚合区域产业链资源和优质人才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智能化协同供应链产业生态,为客户提供站式生产资料供应链及协同智造服务,提高产业链效率,推动产业、行业升级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已成为具备创新研发能力,并拥有完整的技术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的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提供商,在品牌价值、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服务、产品质量、生产交付及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公司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发展成为国内技术水平先进、规模化生产的高端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提供商,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品牌竞争优势。公司是四川机械工业50强、四川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四川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四川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公司全资子公司川润液压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资子公司川润动力荣获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绿色工厂、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川省第二批绿色低碳优势企业、自贡高新区十强工业企业,荣膺“全国工人先锋号”,“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公司控股子公司川润智能荣获“四川省创新型中小企业”。
公司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主要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报告期内,公司实施科技研发项目36项,结题20项,新增专利授权7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川润共拥有231项技术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187项,外观专利7项。
公司主要产品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设计理念、产品结构、工艺方面不断创新和优化,其中定制化产品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制造。公司开发的物联网平台PHMS,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设备预测性健康管理。公司建立了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汇聚了国内顶级院士专家,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公司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资质,建立机械工业重大技术装备润滑液压技术设备工程实验室。报告期内,公司实验室取得CNAS认证;公司参与润滑、液压面、冷却方面7项国家标准制定以及发电机组在水冷系统方面2项行业标准制定,其中5项标准已经发布。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主营业务的科技创新工作,完成了国内“50MW塔式光热发电定日镜液压驱动系统”示范项目研发,国内首台套“300Mvar特高压调相机油系统”、首台“风力发电机组润滑液压冷却综合系统”新产品国产化研制、国内首台100万kW电站机组锅炉部件生产制造、国内首台出口印度5400kW大型立磨液压润滑系统研制、国内首台7000kW中心传动润滑系统研制等多项国内首台套项目研制等。
报告期内,公司为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轨道交通“飞轮储能装置”提供二氧化碳压缩储能核心换热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东方电气(600875)全球首个10MW国内首个二氧化碳储能示范项目提供整套储能换热装备,助力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完成亚洲首批单机容量最大的10MW海上风电机组水冷系统、6.45MW液压润滑冷却综合系统、双轴随动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签订首个强制+自然循环转底炉余热锅炉项目,技术上实现了转底炉余热锅炉零的突破。公司正在加速推进风电、光热、工业领域的储能应用,为客户提供储能系统集成、储热系统、换热系统、储能温控、发电系统的润滑系统、液压控制、电控等产品,以及基于上述核心设备的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形成“风光热电储一体化”新能源产品生态。
公司的主要销售模式为直销方式。在北京、南京、上海、中山、长沙建立了5个大客户中心,报告期内,新增银川、天津、西安3个大客户中心。并在全国16个主要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能够快速响应及满足客户需求,确保市场营销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在客户服务的管理能力上,公司建立了涵盖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方位客户服务体系,建立了一站式4s线验店,为客户提供专家服务。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和GE、ANDRITZ、SIEMENS、WINERGY、ZF、金风科技(002202)、远景能源、明阳智能(601615)、运达、南高齿、上海电气(601727)、东方电气、三一重工(600031)、中联重科(000157)、徐工、海螺集团、中建材等国际、国内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技术性能优异、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提升客户价值。公司优质稳定的客户结构、重要客户稳固的行业地位为公司产品未来的推广、新行业重点优质客户的稳步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司产品通过了公司通过了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IATF 16949:2016 汽车零配件质量管理体系,以及ISO 3834-2焊接管理体系、ASME认证、CE认证、锅炉A级认证等行业或关键工艺的认证,同时公司在2022年通过CNAS实验室认证,有力地支撑了质量管理的专业性、先进性。近年来,公司通过研发、生产自动化设备和实验室的投入,保证了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高良率。通过对产品全流程、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覆盖技术研发、实验检测、供应链、生产现场、管理过程、售后服务等过程,通过高效质量管理流程、先进的质量管理软件、严苛的工艺标准、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和严格的实验检测保障客户及时、高效、高品质满意交付。
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增长,我司已在全国建立多个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括成都园区(中国最大的液压润滑流体设备、储能温控生产基地)、自贡园区(中国西南最大的余热锅炉、压力容器和储能系统集成生产基地)、华东园区(“进口替代”高端液压元件生产基地)。通过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数字化管理,不断优化工艺和精益制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实现客户满意的生产交付。
公司管理团队具有行业长期从业经历以及丰富经验,对行业、产品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公司运用BLM工具,推动战略规划并牵引业务发展。深化IPD运行,以市场创新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激励机制。结合MM市场管理工具,打造营销服务大平台并加大投入提升营销管理和服务能力。围绕公司战略发展,加强干部管理梯队建设,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体系、绩效管理体系。成立OTC组织变革委员会并深化运行,持续建设高效流程型组织,深化运行MTL、LTC、ITR、ISC、IFS等业务流程,并运用IT技术进行固化,强化数字运营管理,分批导入Oracle ERP、WMS、SRM、BI等软件系统,不断提升组织效率和管理效率。
2022年,川润创立三十周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公司紧紧围绕“战略引领、创新发展、降本增效、持续变革”的年度主题,全面落实战略规划。公司持续聚焦能源利用解决方案创新,积极在新能源+储能、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的综合解决方案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在有效拓展现有优势产品市场的基础上,拓展储能、光热、氢能等新能源领域,积极探索并抓住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市场新机会,已初步形成“风光热电储一体化”新能源发展格局,形成新能源产品生态。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69,863.22万元,同比增长10.92%,综合毛利率19.80%,同比下降3.70%;公司实现净利润1,232.57万元,同比下降78.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94.50万元,同比下降76.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2,556.36万元,同比下降202.03%。
公司狠抓落实战略目标任务,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关键任务基本完成。根据战略规划目标,积极布局储能市场,公司向全资子公司川润能源增资至2亿元,开展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及其他相关业务,为客户提供储能系统集成、储热系统、换热系统、储能温控、发电系统的润滑系统、液压控制、电控等产品,以及基于上述核心设备的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初步形成“风光热电储一体化”新能源产品生态;“出海”战略落地,重启国际业务部,以东南亚、南亚、欧洲为核心市场开展营销活动;川润物联数字化供应链平台1.0正式上线运行,智造产业园投运,园区以工业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为核心,聚合中小微企业产品、产能资源,以“线上+线下”模式,构建智能化协同制造现代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工业品及生产资料展销、智造、仓储、配送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形成了川南生产资料供应链服务与工业互联网的运营平台;设备预测性健康管理PHMS业务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收购欧盛液压25%少数股权,欧盛液压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推动液压元件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围绕大客户需求满足和满意度提升,建立大客户管理机制,高效响应客户。通过营销大平台融合产品线业务,优化LTC流程制度,完善铁三角团队服务机制,提升协同作战能力;继续加强服务业务属地化布局,在全国16个主要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在北京、南京、上海、中山、长沙建立了5个大客户中心,报告期内,新增银川、天津、西安3个大客户中心,打造 3小时服务圈,为客户在属地提供全方位、最大化的服务保障,提升客户满意度。报告期内,坚持客户导向,先后与东方锅炉(600786)、远景能源、金风科技等国内优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积极拓展欧洲和东南亚市场,深化与Andritz、SIEMENS、ZF、三菱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关系。
坚定研发投入,深化IPD应用,2022年,公司完成了多个重大项目开发,助力中科院主导的国家“十四五”规划CIADS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建设,有力支撑首台国产化重型燃气轮机项目建设;为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轨道交通“飞轮储能装置”,提供二氧化碳压缩储能核心换热装备;助力全球最大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单位兆瓦最轻的16MW海上风电机组项目;签订首个强制+自然循环转底炉余热锅炉项目,技术上实现了转底炉余热锅炉零的突破。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自主创新为主,并与高校和行业研究所合作,建立有创新能力的新产品研发体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激励机制,持续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顺利取得CNAS认证;报告期内共申报专利7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授权专利7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公司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
2022年,我们着力推动管理提升,提高运营效率,完成了流程组织、运营效率、人才发展、品牌价值、风控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管理优化举措,为扎实推进公司战略目标的落地执行提供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平稳有序推进各项管理改革工作,聚焦经营质量优化工作,重点关注关键经营质量指标,提升整体治理效能;成立战略供应链部,围绕客户需求,构建安全、高效、敏捷的供应链体系;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数字化管理,完成数条生产线智能改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保证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数字化投入, 增强 IT与业务的适配性,实现对业务需求与管理需求的有效响应与满足,提高业务集成、数据集成、流程集成能力,加强内部协同;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产品可靠性角度来预防和控制质量问题,结合全面质量管理、 APQP(先期质量策划)及 FMEA(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工具的推广应用,持续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围绕业务需求,着力打造人力资源,建立高效团队,提升组织能力。制定川润五年品牌战略规划,完善品牌管理体系,规范品牌管理,不断提升品牌价值;系统推进风控、合规、内控管理,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制定年度重点风险管控计划并动态评估新增风险和管控效果,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有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随着公司“新能源+储能、传统能源”领域的不断开拓,以及海外市场的不断开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行业内优胜劣汰,产业链不断整合成为一种趋势,细分产品市场最终将会体现为少数竞争者的状态。
公司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和能源结构调整趋势,围绕双碳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实现新能源、先进储能、氢能、清洁能源等领域突破。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公司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公司优势市场地位;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面向全球能源装备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前沿性技术研究。
2022年,国际能源供需形势复杂严峻。地缘与安全冲突的加剧,对全球能源供应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加速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实现碳减排目标是世界各国长期能源政策的核心。国际能源署(IEA)发布《2022年可再生能源》指出,未来五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有望增长近一倍,将超过煤炭成为最大的发电来源,并有助于保持将全球变暖限制1.5C的可能性。IEA预测,2022年至2027年期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长2,400GW;并且,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将占全球新增电力的90%以上,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来源。2022年,随着能源革命深入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新突破,已经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根据中电联预测,202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预计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8.1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14.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52.5%左右;水电4.2亿千瓦、并网风电4.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9亿千瓦、核电584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5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及风电装机规模均将在2023年首次超过水电装机规模。
风电:根据全球风能协会(GWEC)发布的《2023全球风能报告》中的预测,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将突破100GW,到2024年,全球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将首次突破100GW;到2025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也将再创新高,达到26GW。未来五年全球风电新增容量将达到680GW,预计平均每年风电新增装机将达到136GW,实现15%的复合增长率。推动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的新政策正在世界各地推出,GWEC预计全球风电市场在未来十年及以后将持续增长。WoodMackenzie发布《中国风电市场展望2022》,预计在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推动下,中国风电市场未来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1%,2022至2030年,中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将达到662GW,其中149GW将来自海上风电;至2030年底,中国风电市场的累计并网容量将达到959GW,占全球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的45%。2023一季度风电中标量高增,达17.3GW,同比增长30.9%,海/陆中标量分别为2.2/15.1GW,同比增长29.5%/31.1%。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叠加国内陆上大基地及分散式项目的持续扩容、海上省补及地方规划的持续支持,我国风电行业将以更大规模、更高比例发展,而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公司规模的进一步增长。
光热:截至2022年,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兆瓦级电站累计装机规模已达588兆瓦,在全球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中占8.3%,位居全球第三。根据聚光形式的不同,在我国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中,塔式占比约63.1%,槽式约25.5%,线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指出光热发电兼具调峰与储能的双重功能,产业链长,其规模化利用将成为我们国家新能源产业新增长点。文件提出:1)积极开展光热规模化发展研究工作,推动光热发电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3GW。3)电网公司对配置光热发电的基地项目在并网和调度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和地区尽快研究出台财政、价格、土地等支持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的配套政策,提前规划百万千瓦、千万千瓦级光热发电基地,率先打造光热产业集群。根据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梳理统计,目前已公布的待建/在建光热发电项目尚有29个,总装机容量约330万千瓦,预计大部分将在2023/2024年投产,已批光热项目建设进程预期提速,国内光热发电项目有望迎来进一步开发建设,光热储能规模化增长在即,有利于公司在光热领域的业务增长。
储能: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59.8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5%,年增长率38%。新型储能继续高速发展,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141%。2023年3月27日,浙江省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浙江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指出,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探索多元化新型储能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统筹大规模海上风电、集中式光伏电站开发建设,推动布局一批新能源电站周围的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400万千瓦。受政策的驱动和市场需求的释放,储能的快速发展有望实现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清洁能源:2022年,我国新增火电装机容量4471万千瓦,同比下降9.5%。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2月底,我国累计火电装机容量133786万千瓦,同比增长3%,在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中占比51%;新增火电装机容量570万千瓦,同比增长97万千瓦。2022年8月国家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指出,通过5—8年时间,电力装备供给结构显著改善,保障电网输配效率明显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及示范应用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基本满足适应非化石能源高比例、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能力累计超过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供给能力不断提高,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满足12亿千瓦以上装机需求,核电装备满足7000万千瓦装机需求。为了适应国家“双碳”目标,未来火电行业所处企业将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型电力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火力发电机组的改造进程。目前存在的新型灵活性改造方案是将光热电站中的大容量高温熔盐储热系统,嵌入传统的“锅炉-汽机”热力系统中,削弱原本刚性联系的“炉机耦合”。高温熔盐储热技术的改造下,火电机组可以更好地适应电力市场的改革,实现大容量高参数供热和延寿改造。由此可见,我国储能、换热、生物质发电、余热资源利用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行业市场空间大,公司将继续保持在现有成熟的传统能源产品和服务的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储能系统集成、换热、余热利用等加强能源综合利用整体解决方案业务的发展。
液压元件及辅件:液压件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基础件,属于工业强基工程中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也是国家推动自主化发展的重点产品之一。“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公司稳步推动液压元件化、智能化、精密化战略,将继续在核心元件、关键辅件,包括液压马达、液压阀、蓄能器、过滤器、换热器、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元件方向延伸,加强对公司自主研发的元件产品认证及专利申请,在扩产基础上持续强化同行业龙头客户合作。
工业服务应用范围广,行业发展一方面结合产业自身基础拓展延伸,另一方面嫁接供应链和互联网等新应用和新技术,以提升附加值和市场空间。工业服务行业覆盖广泛,包括传统工业及新能源等方向,商业模式结合供应链、线下服务和线上运维等方式。目前行业发展正向垂直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供应链和工业互联网对第二产业带动作用显著,影响超过6,000亿元,未来将在细分行业涌现线下服务提供商和线上服务运维龙头。公司将加快数字化供应链智造业务发展,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业互联网业务的延展,精准布局线下服务基地及供应链,加强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服务差异化、标准化、高效化,着力提升服务效率和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狠抓落实战略目标,公司整体经营发展符合战略规划目标。面对能源利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给公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为国家“30/60”双碳总目标贡献力量,持续推动“风光热电储”一体化的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创新。公司将坚持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规模、营销网络体系、市场地位、组织变革等优势;坚持市场和技术双轮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组合,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卓越运营,集中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在投资发展上顺应能源转型的全球发展趋势,稳步提升现有成熟业务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拓展新的业务和盈利模式,探索能源利用方式,创新行业能源解决方案,发力新能源、储能和氢能,提供智能化能源设备和服务,大力推动“风光热电储”一体化的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业务的发展;充分拥抱数智化转型机遇,创新发展智能工业技术服务;数字化供应链智造业务聚焦关键产品,实现规模上量;紧扣国家“双碳机遇”,加快发展国内市场,稳妥推进国际市场,逐步成为领先的分布式综合能源利用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围绕公司战略,整合传统能源、新能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实践经验,统筹研发、设计、制造、投资、运营等环节的产业链资源,形成协同优势、集成优势,提升“风光热电储”分布式综合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竞争力,积极推进风电、光热、储能、氢能、分布式综合能源、生物质等新能源应用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开拓EPC/EMC等业务。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形成公司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融入新的能源商业模式,推动创新新能源装备的首台套应用,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在传统的清洁能源优势领域,围绕主业,通过技术进步、结构优化,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实现转型升级,催生发展新动能。在余热利用、火电灵活性改造、生物质发电等领域取得更大技术及市场突破,推动公司业务持续发展。
稳步推动液压元件化、智能化、精密化战略,将继续在核心元件、关键辅件,包括液压马达、液压阀、蓄能器、过滤器、换热器、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元件方向延伸,加强对公司自主研发的元件产品认证及专利申请,在扩产基础上持续强化同行业龙头客户合作。
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智能装备产线业务和制造智能化改造为重点,建成一批标杆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加快服务产业化,提升业服务业务发展速度,加速数字化供应链智造业务发展,加快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PHMS业务发展,结合业互联网业务的延展,精准布局线下服务基地及供应链,加强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服务差异化、标准化、高效化,着力提升服务效率和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业务,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进一步聚焦创新研发,优化技术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大在新型储能、海上风电、光热、氢能、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液压元件等新赛道领域的研发投入,力求取得重点技术突破。夯实公司重大装备研制的核心功能,在先进能源装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算法、工艺技术等多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学研机构、生态圈伙伴等开展协同创新、联合创新,构建协同攻关的联动运行机制;通过大客户联合创新,重点推进首台套示范项目和重点项目综合解决方案。
加强市场洞察能力,优化产品组合,合理匹配资源,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市场占有率;有序拓展国际化市场,提高国际业务份额;持续建设营销大平台,优化RM、MM、LTC等流程和工具,打造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市场营销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不断精进市场营销能力和服务客户的水平;营销数据IT化,及时高效响应客户需求;加强TOP客户战略合作深度,优化大客户服务体验,提升TOP客户价值贡献;做厚客户合作、做深客户黏度、做宽业务范围;强化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川润品牌形象价值,提升客户满意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全面围绕流程型组织建设,加强公司运营管理、治理能力,强化财经运营质量管理体系,打造战略供应链管理生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大数字化建设投入,提升推进智能制造水平;加强费用管控提升运营效率;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等一系列运营管理措施,有效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有效增长。
组织围绕公司战略发展,加强干部管理梯队建设,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加大顶尖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组织能力,不断提升组织效率,确保组织活力。
中国经济整体增长速度趋缓,宏观经济、国家政策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以及行业发展的周期性波动等环境变化,均会对公司的持续性发展带来影响。同时,能源行业处于新旧体系临界点下的新形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毛利水平不断降低,公司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公司持续关注、定期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可能给公司造成的影响,及时制定各项应对措施;加大研发投入,保持风电行业、清洁能源装备的优势地位,增强公司市场订单获取能力;积极拓展新能源业务,提升“风光热电储”分布式综合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竞争力,积极地推进风电、光热、储能、氢能、分布式综合能源、生物质等新能源应用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开拓EPC/EMC等业务;随着海外市场放开,公司将继续投入资源提升国际业务,加强国际市场统筹协调,强化海外营销能力和市场开拓管理,全力争取优质项目;通过管理、工艺和技术创新,持续推动管理改进,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沉着应对市场变化给公司带来的各种挑战。
受政策和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供应链链条调整及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对此,公司将加强业务单元的运行质量、业务结构、盈利水平的变化,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时了解行情信息,提高对原材料价格走势预判,对重要原材料采取提前预订、锁单等措施,保障采购材料的价格基本稳定;同时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之间的竞争力,减少行情波动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随销售规模的大幅增长而有所上升,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开拓市场和支持业务发展,公司对部分优质客户给予一定信用支持;受宏观经济、国内消费、投资等因素叠加原材料、物流以及人工成本上涨,存在部分项目暂停、暂缓风险;同时,为应对产能扩充,公司存货采购量增加导致付款增加,对公司经营现金流产生一定影响。到期应收账款风险加大,将导致坏账准备及坏账损失金额增加,存在坏账损失增加的风险。为此,公司将加强合同管理、回款监管、强化风险评估和管理、加大应收账款管理力度,严格管理客户信用风险,同时加强科学的供应链和存货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严格防范经营风险。
公司持有的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外币货币资金、以外币结算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受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或对公司经营成果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持续关注外汇汇率变动趋势并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联重科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 关 村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金风科技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川润股份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三一重工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东方电气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